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一四九章一个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一更)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一四九章一个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一更)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8-19 16:07:00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第一四九章一个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孙承宗在担任辽东督师期间,利用建奴擅长野而短攻坚的特点,的城堡、兵台的保障,他将明军防区一步一步地扩展开来。

但是,无论建筑城台或兵台,这都需要钱,天启朝的军费增加,也成了孙承宗的第一原罪,有人甚至称孙承宗为大明灭亡第一罪人。

孙承宗扩军是确实有其事,从五六万人马扩充到十四万人,他也清楚辽东成了大明一个巨大的沉重包袱,所以他也在努力自救。

孙承宗向朝廷上书:“从其他军镇调来的兵利于速战,本镇的兵利于久守。现在山海关内外聚集了秦、晋、川、梁、燕、赵各地的官兵,耗费巨大,日久必坐困天下。现在欲进则不足,久守则必变,所以士兵必须在本地辽民中征用,故随辽人之便,安插于两卫三所二十七堡间,以土屯土。”

这就是所谓的“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

与袁崇焕的这个嘴炮不同,孙承宗是实干派。

“其官兵屯田五千余顷,官屯银一十五万有奇,塩钱利银三万四千有奇,采青省饷部银十八万。”(见《崇祯长编》卷十三。

他的辽人守辽士养辽人之策,事实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五千倾地,不是公倾,而是倾,既一倾为一百亩,既五十万亩。

辽东的土地算不上贫瘠吧,哪怕一年只收一季,按照亩产一石计算,岁收就是五十万石,事实上,

孙承宗背上军费开支巨大的锅,也不太合适,按照明朝食货志记载,

辽东:主兵,屯粮二十七万九千馀石,荒田粮四百馀两,民运银十五万九千馀两,两淮、山东盐引银三万九千馀两,京运年例银三十万七千馀两;客兵,京运年例银十万二千馀两。

哪怕把粮食计算到每石二两银子,辽东兵的军饷开支仍不足百万两银子,远远不及袁崇焕出关的时候携带了四百八十万两。

正所谓汉奸公然建庙,忠贤满身脏水,此时的大明第一“罪人”,仍旧不遗余力的担当着大明的糊裱匠,极力试图挽救大名这艘快沉的破船。

在袁崇焕在山东黄县兵败,身受重创的时候,崇祯皇帝给袁崇焕派出了三十多名太医,又携带了二十多辆贵重药材,前往登州为袁崇焕治伤。

而且,一字未提要处理袁崇焕的事情。

同时,他又提前想起了孙承宗孙阁老,蒙诏原官起用,夕闻命,朝就道,不过他还没有进京,就在丰台被袁可立堵住了,并且献上筹建讲武堂,以生员充任军官的思路。

大明重文轻武,像汉唐时代,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文武全才,放眼整个大明朝,也是屈指可数。

如果可以平衡文武之争,解决军队战斗力的问题,这绝对是一场大善举。

孙承宗很快就在酒肆之内,写下了《请筹建保定讲武堂事》的奏折,准备在入宫凑对的时候,向崇祯皇帝禀告。

而与此同时,孙承宗也记住了袁可立的得意门生全旭。

在明代的师生,其实更是一种利益联盟。

全旭虽然没有入学,他已经是贡生的预备名单了。

袁可立要收全旭为学生,自然会对其调查,当然按照陈应转述,以及全氏族谱对照,他将准备材料,以河南学正递交上去。

全旭就可以恩贡的身份,毕竟,全氏在南宋时期,可是满门忠烈,与赵官家共赴海难的烈士后裔。

正所谓,朝廷有人好做官。

事实上,只有上面有人,路子就比普通人走得更顺。

袁可立愿意收全旭为学生,主要是考虑到,全旭对他有用,如果真的没用,他也不会搭理全旭。

更何况,全旭替东江军送去给养,间接帮了袁可立的大帮,也是鼓动着袁可立复起的关键人物。

这也算是投桃报李。

当袁可立前往登莱上任的时候,他的信已经发往大名府。

全旭前往卢象升的府邸,拜见卢象升。

卢象升对于全旭的印象一直都不错,特别是因为崇祯二年的旱灾,事实上,大名府并不是一直滴雨未下,只不过雨水还是太少,庄稼仍旧需要灌溉。

全氏大院出产的压水井,却帮了卢象升的大忙。

这种东西的制作成本不高,就是一个缸一个活塞,整体重量也就七八斤的样子,全套下来,加上水管,三两银子,全旭可以赚将近一两银子。

利润虽然不高,却惠及千家万户。

关键是三两银子的物件,普通百姓也承担不起。

可是随着银行的运行,大名府的百姓,就可以自家的宅院或田地作为质押,向全氏银行贷款购买压水井。

全氏银行共计十余万两银子的贷款,其中三分之一稍多,都是百姓贷款购买了压水机。压水井的优势非常明显,虽然出水量不是非常大,耗费的力气却不多,哪怕是一个孩子,也可以轻易压水,至少比挑水更方便。

“这阵子你在忙什么?”

全旭看着卢象升最近又瘦了一些:“去了一趟山东,准备找西洋人购买水泵!”

“水泵?”

“就是抽水机,比咱们的水车和压水井更方便,效率也更快!”全旭叹了口气道:“由于禁海,登州根本就没有西洋人的船过来,很不巧,登州遭了兵灾,我在登州城耽误了一些日子,这才刚刚回来!”

卢象升倒是没有怀疑,以大明官员报喜不报忧的性子,向朝廷报告的都是好消息,不过袁崇焕的篓子捅得太大了。

卢象升也从邸报上看到了山东叛乱的消息。

“回来就好,你以后还是少管些杂事,专心温书,科举才是正途!”

卢象升笑道:“本府也算是阅人无数,可没见大名府谁比你东升学识渊博,

全旭摇头一笑,说道:“卢大人,我自家知道自己骨头有几两轻重,那么小的机会,实在不值得去搏。”

“胡闹!”

卢象升板着脸道:“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当今天子圣明,你年纪轻轻,难道就是弃世厌俗的心思不成?东升,修身齐家,切莫本末倒置!”

其实,卢象升和众多大明人一样,根本就没有看透大明虚弱的本质。

当然,或许不是看不透,而是不愿意相信。

全旭则恰恰相反,如果他遇到太平治世,那就安心当个小地主,哪怕是像隋唐一样的改朝换代,他也不去掺和。

可惜,现在这个末世浩劫,他根本就没有办法置身事外。

全旭非常聪明,并没有反驳:“我一定会好好温书!”

“这里是我以前书写的笔记,还有习文心得,或许对你还有点用处!”

卢象升让老仆搬过来一个大箱子,里面密密麻麻堆满了各种文章、读书笔记,粗略估计也有几十万字。

如果是几十万字的小说,只要写得精彩,全旭不介意看看,可是这种又苦又涩的东西,他真不感冒。

不过,他也明白,卢象升这是想让他进学,然而成为同道中人。

作为一府之尊,全旭只要能通过县试和院试,师生的名义就跑不掉了。

卢象升也不是说喜欢提携后辈,可关键是像全旭这样有钱又会办事的学生,哪个老师不想要?

“多谢卢大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多谢卢大人教诲!”

“东升!”

“卢大人请吩咐!”

“你在山东,可曾看到叛军?”

“这个……不曾有!”

全旭苦笑道:“我要是看到了,恐怕就回不来了,听说,那股子叛军专挑我这样的地主或富户下手!”

卢象升又问道:“袁督师的伤势?”

“卢大人,这事该我一个平头老百姓知道的吗?”

……

全旭在卢象升府上离开,他坐在马车上,隐隐约约感觉,不太对劲。

在老狼的小说中,他塑造了一个以辽东将门为利益集团的组织山宗。

似乎这一切有些符合逻辑。

可问题是,袁崇焕可不能成为幕后大佬,他只是棋子,甚至连关键人物都不算,他在崇祯二年十二月被崇祯皇帝解职听堪。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

然而,清粉就杜撰了一个故事,说什么皇太极设计,以离间记来除掉了我大清的“心腹大患”袁崇焕。

的皇太极,决定玩个阴招。

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守。

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太监的隔壁营帐,住进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至少太监能听见),说了一个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过几天,皇太极攻击北京,就能直接进城。

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听见了这个秘密,第二天,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

他们回去之后,就找到了相关部门,把这件事给说了,崇祯大怒,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最终把他给办了。

故事讲完了。

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对此非常熟悉,这简直就是蒋干盗书的翻版。

关键是,只要有一点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