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都市现言 > 宋维扬郭晓兰 > 221【反应各一】

宋维扬郭晓兰 221【反应各一】

作者:王梓钧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1-06-13 18:20:34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此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类报纸,当属《经济日报》和《工商时报》无疑。

前者更倾向于报道国企,后者更倾向于报道私企。

也正因如此,在民营企业繁荣发展的时期,《工商时报》也随之畅销,并从1996年开始再度腾飞。最鼎盛时期是1997年和1998年,《工商时报》被形容为“一纸风行”。因为这份报纸在改版后,经常报道民营企业家的故事,普通老百姓也喜欢看那些财富神话。

换成去年,樊馨曼的文章,根本不可能刊登在《工商时报》上边,因为她对工商经济屁都不懂。至于什么“中国MBA教育第一人”,也不可能出现在这份报纸上,因为这是隶属于全国工商联的严肃刊物。

现在可以了,刚刚改版后的《工商时报》,甚至还留有副刊版面。你写散文都能发表,只要跟工商经济沾边,并具备可读性就行。

樊馨曼的这篇文章,就有些散文的味道。

准确的说,这是一篇“通讯”。不了解这种文体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谁是最可爱的人》,那就是专门报道志愿军战士的通讯。

开篇便是“我”在咖啡厅见到宋维扬,然后展开一段添油加醋的对话,以此来体现宋维扬在生活中的鲜活形象。接着又转场到MBA班,年纪轻轻的本科学生宋维扬,给那些平均年龄比他大10岁的工商硕士讲课,就连复旦管理学院的资深教授都来旁听。

教授和硕士们,被宋维扬高超的学识水平、尖端的学术思维,给彻底折服,每隔五分钟就自发响起热烈掌声。

文章详细讲述了宋维扬对MBA教育定义的三重境界,还把韩愈的《师说》弄进来,简化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标准。大谈特谈中国和世界MBA教育的差距,而宋维扬已经是世界级水准,又以此来诠释喜丰公司的成功绝非偶然。

捧上天了!

顺带着把中国的工商管理教授们给踩了一脚。

事实上,樊馨曼连MBA到底是啥都搞不清楚,只了解大概含义,她使用“通讯”文体则完美规避了这个弱点。

恰好,中央正在为国企改革绞尽脑汁,竭力想要提高国企领导的专业能力。于是国经委和教育部决定明年把国企领导送去读MBA班,这玩意儿要提前造势,因为绝大部分国企领导根本没听说过MBA。

报道宋维扬的这篇文章恰逢其时,算是为宣传MBA打前站,不管怎么吹,都属于政治正确。

不但如此,《工商时报》的副总编还亲自写文章,从专业角度详细介绍MBA的相关情况——实在是樊馨曼的文章没有干货,读了只记住宋维扬牛逼,记不住MBA到底是啥。

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就表达出这么个意思:宋维扬很牛逼,MBA也很牛逼。宋维扬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他懂MBA。水平不足的国企领导和私企老板们,都快去读MBA吧,学成之后必能带领企业走上新的台阶。

……

花都,机场。

刚从加拿大飞回来,又准备飞去蓉城的牟其中,已经在候机室把《工商时报》看完了。他对小姨子兼秘书夏宗伟说:“宋维扬这个小伙子,还是很有思想水平的。但他归纳的这四种企业家精神还不全面,应该再加一个‘胸怀’。有大的胸怀,才能做大的事情。真正的企业家,应该胸怀天下,否则就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小打小闹。”

夏宗伟哭笑不得:“姐夫,你就别谈什么胸怀了,先考虑一下怎么跟公安解释吧。”

牟其中已经犯事儿了,经济问题很严重,公安机关正在调查当中。他在加拿大的时候,就接到了秘密消息,朋友劝他别回国。但他还是回来了,一回到深城,立即被限制出境。

“我解释什么?我又没犯罪,谁也没理由抓我!”牟其中自信满满道。

夏宗伟建议道:“姐夫,不如你也去读MBA,躲在学校里避风头,公司的事情可以交给我处理。”

牟其中笑道:“学校里的那些教授,根本没资格教我,我去教他们还差不多。”

“唉!”夏宗伟只能深深叹息。

年轻时候的夏宗伟很清秀漂亮,她此时才26岁。未来,她将跟着牟其中一起坐牢,出狱后也一直帮牟其中打官司,苦苦守候姐夫十六年,反倒是她的姐姐跟牟其中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

海尔。

张总只大略扫了一遍《工商时报》,然后该干嘛干嘛。他不太懂什么叫MBA,但他有资格去MBA班当老师,他借鉴日企而打造的OEC管理模式,足以作为中国MBA的经典教案。

今年全国所有的大型企业,都在趁着良机大肆兼并,海尔同样如此,几年时间就兼并了18个濒临倒闭的国企。

但海尔并非鲸吞,而是细嚼慢咽。

先兼并一两家企业,派三个人过去分管运营、质量和财务,把海尔的OEC模式移植过去。初步消化后,再兼并一两家企业,如此循环,迅速壮大。

宋维扬也想这么搞,但时机还未成熟。

等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那才是真正大展拳脚的时候。跟索罗斯一起玩期货股票,赚的只是块钱而已,真正的企业家如果能预知金融风暴,目光肯定会盯在那一堆将死的企业尸体上。

……

北海尔,南容声。

容声,也就是未来的科龙、海信,如今正在筹备上市,即将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港城上市的乡镇企业。

《人民x报》、《经济日报》和《工商时报》是潘总每天必看的报纸,即便忙着上市也不会落下,因为这三份报纸会透露出很多政策信息。

对于那篇报道宋维扬的文章,潘总只扫了一眼,并未放在心上。

容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摆脱地方政府的控制。跟竞争对手海尔比起来,容声的生产管理更加粗放,专门盯准了乡镇和小城市客户,同时准备投资10亿元在日苯打造研究中心,打破外国技术对中国冰箱行业的垄断。

海尔做的是管理和售后,容声做的是精准市场,并寻求技术上的突破。

至于MBA什么的,容声暂时用不上。

……

万向集团。

鲁总看完《工商时报》,又找人详细咨询,立即拍板说:“今年要引进3到5个MBA人才,使用人才方面,万向只能走在前面,不能落在后头!”

鲁总是农民出身,少年时代最大的梦想是当工人。早在1969年,他就带领6个农民,集资4000元办起了公社农机厂,现在已经发展成大名鼎鼎的万向集团。

80年代的时候,万向集团的大部分管理层都是农民。他一边把农民改造成现代企业员工,一边引进人才,现在每年至少要招几十个大学生。这种情况到2001年发展到顶峰,那一年,万向集团引进了3名院士、15名国外专家、7名博士及博士后,27名硕士,近300名大学生。

鲁总不管什么是MBA,他看重的是人才。既然《工商时报》说MBA牛逼,那就大力引进MBA人才,反正招贤纳士不会错。

这才是真正睿智的农民企业家。

……

不同的企业和老板,有不同的反应。

而大部分国企老总的反应是:无动于衷——MBA关我屁事啊!

许多国企的中层干部,则看出了另一层意思:中央这是要在国企发展人才战略,还说要在明年搞什么国企管理人员的MBA项目,或许我可以去读MBA,镀一层金回来,升官发财有望。

这些中层干部都记住了宋维扬的名字,不管是镀金还是学本事,都该去复旦听宋老板讲课。报纸上都说了,宋老板是中国MBA教育第一人,名气最大,本事最强!

本事最强的宋老板,正在头疼怎么找借口开溜。

喜丰足球队刚刚结束省级选拔赛,拿到了本赛区的复赛门票。职业球员已经占到球队一半以上,个人实力很强,但队内矛盾多多,默契程度也远远不够。

于是,主教练就跟球队经理商量,联系到几支甲B球队,花钱越级打友谊赛进行实战磨合。

这次是跟盛海的甲B球队进行比赛,陈桃在宾馆开好房间不说,还要宋维扬陪她一起去看球。而林卓韵突然想起来要看电影,《阿甘正传》最近在中国火爆上映,听说很励志很感人。

事情撞到同一天,分身乏术啊。

所以到底该怎么办?

在线等,很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