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赵煦穿越成燕王 > 第一百七十八章 原料

赵煦穿越成燕王 第一百七十八章 原料

作者:背着家的蜗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8-19 06:28:05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石英砂,纯碱,石灰石。”

王崇念着纸上的字,挠了挠头,一脑子浆糊。

这里面东西,只有石灰石他是知道的。

炼铁,煅烧水泥都要用到它。

赵煦自是清楚王崇不可能搞懂这个东西。

于是他说道:“这个石英砂类似于河边的砂子,不过这个砂子是白色的。”

“白色的砂子?殿下,这个东西下官见过,以前随父亲游历的时候经过代郡,那里的湖畔都是这种砂子,下官那个时候还很奇怪呢?”王崇细思一下,突然想起来。

“代郡,的确,那里的确是这种砂子的重要产地。”赵煦微笑点头。

芯片里的知识可是货真价实的。

而且在这里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他基本掌握了大颂的行政划分相当于当代什么地方。

这个代县相当于当代河北的灵山县附近。

而在当代这个地方可是著名的石英砂产地。

所以王崇说在代县发现了这种砂子,他一点都不奇怪。

“嗯,如此玻璃这项原料的获得就简单了。”赵煦对王崇说道。

代郡同属燕州,距离燕郡不是很远。

如果商贾知道这种没有要的砂子可以卖钱,他们一定会前赴后继去代郡把石英砂给他运过来的。

“殿下,还有这个纯碱是什么?”王崇又问。

现在三个原料中两个解决了,只要把纯碱搞懂,便可以造玻璃了。

“就是蒸馒头用的那种白色粉末。”赵煦说道。

纯碱在古代的历史很长了,一开始人们从贝壳中,草木灰中获得纯碱,在发现天然碱矿后,便大规模普及开来。

在北方纯碱普遍用于各类面食的制作,所以纯碱的运用更广。

“原来是这个。”王崇了然,他看向纸上融烧这三样原料的法子微微点头,觉得自己可以尝试了。

“石英砂在代郡,纯碱在豫州,让商人去这两个地方采购原料前,你可将图上的蓄热室造出来。”赵煦又补充了一句。

大颂的豫州就相当于当代的河南。

而在河南吴城这个地方有着国内一个最大的露天天然碱矿,储量上亿吨。

他向杨贺打听过了,燕州的碱商都是从这个地方买的碱。

如此一来,代郡有石英砂,豫州有纯碱矿。

这样制造玻璃的原料便不是问题了。

“殿下真是博学广识,什么都知道。”王崇的眼中满是崇拜。

石英砂就罢了,燕王竟然还知道去哪里买碱。

这真是省去了他大笔的时间。

赵煦笑了两声,没有解释,毕竟芯片这种东西就是他说出来,古人也听不懂。

嘱咐王崇筹备造玻璃的事,赵煦出了兵仗司,向北大营而去。

上次在上谷郡,他提到要在军中建立学堂不是随口这么一说,而是要落实的。

他这么做的目的一个是为了提高将领的作战素质。

另外一个则是为了加强他在军中的威望。

随着火炮的出现,王府亲军的破坏力也在上升。

对这样一只军队,他必须牢牢抓在手里,他可不想有一天自己的军队调转炮口对准自己。

到了大营。

士兵们正在各级将领的指挥下训练。

常威则骑着马在大营中巡视。

见到赵煦到来,常威纵马过来。

“殿下。”下了马,常威行了一礼。

“免礼。”赵煦点点头。

他望向场中的因训练而满头大汗的士兵,没有立刻提学堂的事,而是问道:“你想好如何在战场上使用火炮了吗?”

火炮造出来后,他一直没有告诉常威关于火炮在战场的运用的方法,而是让他自己想。

毕竟,自己想出来的东西才更深刻。

不过如果常威想的不合理,他就只能展示给他看了。

被问到这个问题,常威空前有些不自信起来。

如果说平时训练的战阵,从大颂军中挑谁来,他都不怕。

但火炮这东西,他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末将想应该和火铳差不多的用法,临战前将火炮摆在最前面,对着敌人放几炮。”常威说道。

赵煦闻言,皱了皱眉头。

他觉得自己有点高估古代将领对火器的认知了。

不过这不能怪常威。

毕竟当代的明清时期,火炮也是这么玩的,和弓箭一样,临阵三发而已。

“这样用岂不是无法发挥火炮的优势了?”赵煦问道,“再者,如果对方的骑兵冲过了,拿着钉子把药孔给钉死了,你不是抓瞎了?”

常威闻言怔了怔,这火炮后面的药孔要是被钉死了,火炮可就废了。

这时,他看向赵煦。

火炮是燕王造出来的,他相信燕王定然懂得如何用。

对他而言,面子不重要,能学到东西才重要。

于是他嬉皮着脸问道:“殿下,求求您教教末将。”

赵煦点了点头,这时话题一转,“现在你该懂得军事学堂的重要性了吧,将领不能将自己的经验敝帚自珍,而是要分享给其他将领,如此才能促进全军的进步。”

对他而言,他是很厌恶大颂当下的一种风气的。

上至势族,下到百姓都喜欢对自己肚子里那点东西藏之又藏。

其中势族,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目的,对兵法,水利,天文,地理等书籍概不外传。

而民间的匠人对自己技艺也同样如此。

甚至即便收徒也有诸多标准。

如果收不到徒弟,甚至宁愿让这门技艺断代。

这导致许多技艺的失传。

当然,他不喜欢归不喜欢,当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他无力改变。

只是,在他的封土,他的军队,他的官场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

优秀的经验要相互借鉴,相互传递。

常威闻言,脑子差点没转过弯来。

不过他早已习惯了燕王天马行空的说话方式。

闹了半天,原来燕王是想借着火炮之事,说军中学堂的事。

“殿下的嘱咐末将不敢怠慢,不过殿下,军中能识字的将领真是寥寥无几,将领们也不是很感兴趣,末将也难办。”常威苦着一张脸。

这学堂回来他便和将领们说了,但这帮大老粗根本不感兴趣。

一个个言下之意打仗打多了就有经验了,根本不需要什么学堂。

赵煦一听,顿时皱了皱眉头。

古代军队和近代军队最大的区别其实还不是武器,而是更专业的军事素养和纪律。

这要求将领普遍要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

尤其炮兵将领。

火炮不是随便朝一个方向打出去就行的,需要根据炮口的角度计算炮弹的大致落点,这样才能打的准。

而要计算落点就得掌握基础的数学。

他虽然能他们算出来具体的角度能打到大概什么位置,做成册子给他们。

但他们也得掌握测量角度的方法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