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古典架空 > 傅青海大战一切 > 第二十五章 青之壳

傅青海大战一切 第二十五章 青之壳

作者:A000浮肿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1-15 04:00:14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首先,傅青海现在脑子里现有的技术,就是钢铁侠Mark-1至Mark-44的全套设计,因为傅青海取得“托尼·斯塔克电子灵魂备份”的时间线是在MCU的2012年,那个时候托尼·斯塔克还没有使用到Mark-42以上的型号,但是相应的设计概念初稿已经有了,包括初代反浩克战甲Mark-44。

但是就没有后来的Mark-50纳米战甲“血边战衣”,没有二代反浩克战甲Mark-48,也没有后来打终局之战的,加入了乌鲁金属能吸收魔法伤害的Mark-85超级纳米战甲。

而且因为来源自漫威电影宇宙里的钢铁侠,自然也就没有其他宇宙里那些超越Mark系列的Model系列战甲了:比如说Model-38反凤凰战甲,Model-61反天神组战甲(也叫弑神战甲),Model-68虚拟战甲。

(PS:所以那些说科技流上限低,一直攒着主角要去学魔法的书友,好好寻思一下)

先来对比一下,战锤40K宇宙里的几代星际战士动力盔甲,和漫威电影宇宙里钢铁侠的Mark系列战甲。

两种战甲的代号都叫“马克”,从时间线上来说Mark-1的出现早于战锤40K,所以可能是GW抄袭了漫威。

首先,是成本定位的不同。

星际战士的动力盔甲,尽管科技含量也非常高,造价也不低,但终归是量产型列装式的武器装备,在30K人类帝国最鼎盛的时期,有两百万个星际战士,他们都要装备动力盔甲。

而钢铁侠的Mark系列战甲,是一个全球顶尖富豪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个人装备,不是给美军或者什么军队打造的量产装备,是妥妥的个人装备。

成本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战场定位的不同。

星际战士们穿着动力盔甲,是去干嘛的?是去打仗的,打正儿八经的星际战争,是要冒着枪林弹雨和大炮导弹前进的,要顶得住战场上的各种不明AOE伤害。

而钢铁侠穿着战甲是干嘛呢?打仗吗?不,他是要去当世界警察,当超级英雄,是在一个整体和平的大环境之中,去惩戒个别不法犯罪分子,维护世界和平。

星际战士的动力盔甲,面对的是战争环境,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灵活、牺牲速度,但是需要重甲,需要防御的厚度,来保障战士们的战场存活。

钢铁侠不需要面对大炮导弹的战场环境,他更需要的是全球化的快速部署,需要几分钟之内就能抵达冲突犯罪现场,需要在突发的紧急情况下快速穿戴。

所以钢铁侠战甲的战场定位其实是轻便、灵活、快速的。

只是相比于其他美漫宇宙里套一件连体紧身衣就冲出去干架的超级英雄们来说,钢铁侠显得防御力很强。

不是托尼·斯塔克造不出防御力更强的战甲,反浩克战甲就是一个例子,只是一般情况下他不需要防御力更强的战甲。

钛合金打造的战甲外壳,已经足以抵挡地球上大部分违法犯罪分子的小口径武器了,剩下的精力研究怎么飞得更快就行了。

只要飞得够快,大口径武器也就追不上了。

傅青海四仰八叉地躺在椅子上,手肘搭在另一只手上,手里飞速地转动着一支圆珠笔。

这是他思考时的下意识动作。

现在傅青海要打造自己的战甲,自然要在两者之间做出一定的权衡和抉择。

傅青海考虑到,自己已经在战锤40K宇宙抛下了世界之锚,长期来看肯定是待在战锤40K宇宙里的时间居多,所以他不能像钢铁侠一样重视速度而忽略防御,他的战甲的防御力一定要够强。

钢铁侠能飞得那么快,比战斗机还快,不是没有原因的,那是因为战甲的护甲够轻够薄,而第一次尝试力量型定位的Mark-38“伊戈”,就彻底取消了飞行模块,反应炉动力全力输出在力量上,它在《钢铁侠3》的港口大战中独自撑起了即将坍塌的龙门吊,后来的两代反浩克战甲也都不能飞。

那我要不要飞呢?傅青海一边转笔,一边思考。

要飞。

当然要飞。

答案是肯定的。

傅青海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案——星际战士中的跳包飞兵。

跳包飞兵使用特制的动力背包,输出功率远远大于普通动力背包,两个喷口的体积更是硕大无朋,利用喷气背包,就可以实现短距离的飞行和跳跃,作用也不是像钢铁侠那样跨洲际飞行,只是跨越战场障碍物而已。

很多星际战士军团都喜欢重点利用跳包飞兵这个兵种单位,怀言者中的锯齿烈阳战团,全员飞兵,太空野狼里的天爪,飞兵单位,还比如说圣血天使和暗鸦守卫,有专门定制的特殊喷气背包,圣血天使的喷口是矩形的,暗鸦守卫的有两个钢铁翅膀。

而现在,傅青海决定利用斯塔克工业的推进技术,也给自己定制一个特殊的喷气背包,速度虽然比不上钢铁侠,但是要比所有的星际战士跳包飞兵都要快!因为白疤的精髓就是快!而且是可拆卸装备的喷气背包,在关键时刻使用。

就这么决定了。

下一个问题,武器。

在纳米战甲开发出来之前,钢铁侠和战争机器的武器装备,包括掌心雷、微型导弹、自动机炮等等,都是集成在战甲本身上的,要集成在战甲上就必须得小型化微型化,要考虑气动外形,为了实现这一点,威力自然就牺牲了很多。

如果只在地球上当个惩恶扬善的世界警察,这种威力的武器当然也足够了。

但说实话,对于要打星际战争的傅青海来说,这点威力他是不怎么看得上的,别说在战锤40K宇宙里,即便在地球表面,也不算什么大威力武器。

所以,傅青海决定了,武器,他还是要像星际战士的动力盔甲那样,握在手里使用,而不是直接焊战甲上。

再下一个问题,战甲AI,人工智能。

要傅青海自己分析,钢铁侠战甲的战斗力,至少有30%至40%,来源于战甲上装载的AI系统。

无论是早期的“贾维斯”,还是后期的“星期五”,钢铁侠的战甲AI,不仅仅是一个战斗辅助程序,一个维生系统,更是一个全天候全环境的战场态势观察分析大脑,能综合复杂的战场环境,给出托尼·斯塔克战术分析决策建议的那种。

星际战士的头盔里,当然也有观瞄系统、火控系统、敌我识别系统、驾驶辅助系统等等,但是总体来说,和钢铁侠的几代AI们相比,还是远远不如的。

毕竟,人工智能,它就是比死程序要强。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和其他超级英雄,比如美队、冬兵、寡姐等人不同,这些人学习格斗技术,无论什么流派,反正就是勤学苦练,把格斗技术练成肌肉记忆。

包括傅青海自己,和胡先老头学习暗杀拳格斗流,也是这样的。

但是钢铁侠就不一样。

这家伙学习格斗技术的思路特别清奇,他将其他超级英雄们的战斗过程全都用战甲录像,然后拿回去做人体建模分析,分析出各种格斗流派和格斗技巧,用算法分别计算出反制和应对的格斗策略,然后在战斗时,让AI操控战甲自动反击。

因为脱了战甲,托尼·斯塔克本身是一个没有接受过多少格斗训练和军事技能训练的普通人,他之所以能在近战格斗中展现出过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和连续不断的招式,其实都是AI根据预先设定的格斗程序,自动操控战甲的结果。

机械电信号传递,就不可能比生物神经信号传递更慢了。

这就有点像街头霸王宇宙里,肚子上装着一个“黑洞效应”装置的赛斯,可以吸收学习其他所有格斗家的技巧,理论上来说,只要钢铁侠战甲AI的格斗经验足够丰富,他可以在近战格斗中战胜任何人,技巧上的战胜。

而且托尼·斯塔克这个人的心机非常深沉,他在复仇者联盟里的定位就和正义联盟里的蝙蝠侠一样,时刻提防着自己的队友,钢铁侠的AI数据库里,不仅储存着敌人的能力和对应反制措施,连自己每一个队友的能力和相应反制措施也都有,无论是雷神、美队还是浩克。

不同于前面的飞行和武器,说到人工智能这里,傅青海是真的犹豫住了,纠结住了。

傅青海很清楚钢铁侠战甲有了AI之后的强大,他也拥有钢铁侠开发“贾维斯”系统的全套技术,但是,在战锤40K宇宙里,一切硅基芯片和硅基生命,都属于憎恶智能,都违反了深红协议。

傅青海停下了转笔,皱着眉头,思索着。

异端审判庭和机械神教会来找麻烦,这倒都是小事了,傅青海想起了钢铁之手和钢铁勇士,据说这两个擅长机械技术的军团,他们的某一些无畏机甲打开来,里面都是空的。

这种明摆着玩AI的事情,在阿斯塔特军团们势力强大的时候,审判庭和机械教屁都不敢放一个。

关键是,战锤40K里有奸奇,有奸奇的电子恶魔。

这才是大事。

傅青海回想起了在索萨兰号上,自己一群人被奸奇一只粉惧妖耍得团团转。

有心理阴影了都。

那如果用沉思者系统的人造生物脑替代呢?

傅青海摇了摇头,沉思者系统体积太大了,没办法像硅基芯片一样小型化。

而且,沉思者系统只是硅基芯片的替代方案,可不是硅基生命的替代方案。

也就是说,人造生物脑里面,能不能诞生正儿八经的人工智能呢?

傅青海不知道,托尼·斯塔克电子灵魂备份也不知道。

“嗯……”傅青海叹了一口气,揉了揉眉心。

关于战甲携带人工智能的方案,最后决定是预留出芯片接口的位置,但暂时搁置,不开发人工智能系统。

毕竟开发人工智能系统也是一项浩大的信息工程,其代码数量和难度不亚于用一把小铲子去建造一座长城,短时间内傅青海也开发不出来。

就先这么着吧。

……

解决完了上述的三大问题,飞行、武器和AI,那剩下的动力战甲的设计就简单了。

傅青海的脑子里有很多众多繁多的技术资料,有来自钢铁侠的,代表了MCU地球表面顶尖的科学技术,有来自昆托大师的,代表了战锤40K宇宙人类帝国顶尖的科学技术。

这么多技术资料,看似乱七八糟,其实都可以简单的总结归类为两点:

〖材料〗

〖能源〗

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是一切工程学的基础和前置科学。

在一颗没有铁元素的星球上,靠石头、木头和骨头,是搓不出一艘能离开大气层的太空飞船的,这就是材料科学的重要性。

能源科学就更不用说了,你要是还在用化石能源的内燃机,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轮回者。

傅青海觉得也是时候给脑海里的电子灵魂备份做一个归类整理了,仔细想了想,基于自己的十九道改造手术,和战锤40K异形分类学资料,又增加了第三项:

〖生化〗

生物化学技术,和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一起,作为傅青海现有掌握的科学技术的三大类。

〖材料〗:

钛合金,这是钢铁侠Mark系列战甲的主材,在漫威宇宙里不算强也不算弱,主要是够轻。

陶钢,这是星际战士动力盔甲的主要防护材料,优点是防御力很强,防御范围广,针对很多武器,动能武器、激光武器、喷火武器,都具有不错的抗性,而且耐高温耐腐蚀,是一种在沙漠、酸雾、盐海等极端恶劣环境下都能维持性质的优良合金。

缺点是重,陶钢的质量一点不轻,而且脆,刚性强的物体必定脆性也强,动力盔甲一般是以坦克那种复合装甲板的形式来装载陶钢,被打裂打掉了一层,就直接换,属于是战场消耗品了。

塑钢,就是傅青海提供给汉默工业的合金,质量较陶钢轻,综合性能也还行,算是钛合金的星际时代廉价便宜版本。

至于精金、艾德曼合金、振金这些,傅青海也想要,但是没有。

(PS:在战锤40K里,艾德曼合金和精金的英文名就是一个,但是为了和漫威做区分,以后在我书里这就是两个不同的金属了)

决定了,动力战甲的主材还是陶钢塑钢复合装甲,厚度略微调整降低一点,把钛合金也加进去,三重复合装甲,反正汉默工业不差钱。

〖能源〗

方舟反应炉,首当其冲、首屈一指的能源,斯塔克工业,乃至斯塔克家族的核心科技,一种冷核聚变反应堆,输出功率极其澎湃,关键是,还小!还能小型化!

霍华德·斯塔克没有做到的事情,他儿子托尼·斯塔克做到了,到了后期的方舟反应炉能有多小呢?钢铁侠一口气在战甲上装了七个,前胸后背,掌心膝盖。

还克服了早期方舟反应炉过度依赖钯元素,导致重金属超标和放射性中毒的情况。

亚原子核融反应堆,以及备用的太阳能充能系统(包括了100个太阳能电池),这是星际战士动力盔甲的标配能源核心。

好处是稳定,不会因为什么高温、电流、挤压形变等等问题,就随便过载过热爆炸,续航时间非常长,以十年计,其动力也很是强劲澎湃,但是同体积的亚原子核融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和方舟反应炉一比,就差了那么点意思了。

毕竟和钢铁侠修身流线型的战甲相比,星际战士背后的那大坨动力背包是不算小的,当然,动力背包里面也不仅仅只装了亚原子核融反应堆,还有其他维生系统。

对此,傅青海的决定是,彻底的方案整合!

把两者的优点融合,自己重新开发出一种体积更小,但是输出功率却更大的能源核心。

方舟-亚原子核融反应堆。

……

解决完了〖材料〗和〖能源〗,剩下的,就是将两者结合的工程学设计了。

虽然钢铁侠战甲有人工智能而动力盔甲没有,但是动力盔甲也有很多钢铁侠战甲没有的优良设计。

比如说盔甲内层的电子肌肉纤维束。

星际战士穿戴动力盔甲是分两层的,外壳就是庞大的动力盔甲,内层是一身黑色的贴身金属纤维丝编制成的内衬,这层不算薄的内衬,就是电子肌肉纤维束。

除去Mark-38“伊戈”和两代反浩克战甲,所有的Mark系列战甲都是只有简单方向的矢量驱动核心,而没有电子肌肉纤维束这样可以提供复杂动作力量增强的装置,在这一点上,动力盔甲的设计是领先于钢铁侠战甲的。

简而言之就是,钢铁侠可以飞着过去撞人,他的简单一拳一脚也可以获得方舟反应炉的推动,但是在复杂格斗动作上是没有力量增幅的。

好的设计当然要继续延续。

“呼——”

傅青海长出了一口气。

完整的动力战甲方案构建,字面意思的头脑风暴,终于完成了。

在脑海里完成了建模过程的傅青海,并没有马不停蹄地开始制造。

而是先思考起了一个问题。

名字。

自己制作的第一个产品,机械伺服臂,被命名为了“青山1.0型机械伺服臂”。

现在傅青海觉得有些不妥,才一个伺服臂就以“青山”来命名,那以后开发出更复杂更强大的装备怎么办呢?

不过“青山1.0型机械伺服臂”刚好也损毁在了战锤40K的蛮荒星球上,以后也不会有2.0型了。

新的战甲,更不会延续钢铁侠战甲和动力盔甲的“马克”这个代号,太没创意了。

傅青海决定将之命名为“青之壳1.0型动力战甲”!

想了想,这是第一款,还没有经过战场考验,可能会有问题,于是,傅青海又加了个“beta”,意思是测试版。

所以,最终名字是:

青之壳1.0 beta.型动力战甲。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