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逐元 > 第六十二章临安

逐元 第六十二章临安

作者:听风煮雨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5-12 10:12:26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自靖康之耻爆发,高宗南渡以来,临安便取代了曾经的开封,变成了大宋的都城。

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虽然现在的临安城依旧挂着一个行在的称谓,似乎是在提醒大宋的满朝公卿,以及那高踞九重天阙之上的赵氏天子,毋忘恢复之志。

但是,赵宋上下的骨头早已在江南的温柔乡中泡软了,朝中的某些臣子或许还有北伐收复河山的念头。

但皇帝属实是大宋的硬伤!

中国上下五千年,当皇帝都能怂成赵官家这样的,属实少见。

能在怂这方面和我铁血大宋的赵官家们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姓爱新觉罗家的老铁了。

不用怀疑,这里说的就是洋鬼子还没打到北京城外,将领们还在带兵死战阻击。

他就率先润到热河行宫,甚至和谈了都不敢回京的咸丰。

以及嘴硬骨头软,前脚向八国联军集体宣战,后脚就润到西安的,咸丰最贴心的慈禧小可爱。

这夫妻两人在地下重逢之后,在跑路这方面交流起来应该都是颇有心得的。

靖康之耻爆发后,北方的官员勋贵大量南迁。

连带着大量的精英人口也是从中原腹地,迁徙到了江南居住。

这大量的精英人口迁徙所带来的消费,很快便刺激的临安城经济爆炸式发展。

一百多年下来,此时的临安城之繁华已经不比当年的开封差了。

甚至由于临安的城市面积要比开封小上一圈,是故显得此时的临安显得要比曾经的开封还要更甚几分。

整个临安城内,到处都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繁华景象。

酒楼,勾栏,戏院,赌场等娱乐设施到处都是。

城内的建筑森森,亭台楼阁鳞次栉比,佛寺书院星罗棋布,宫室殿宇精巧秀丽……

宽阔的大街上,到处都是穿着体面的行人,五湖四海来的商贾,羽扇纶巾意气飞扬的书生。

甚至还有不少留着大胡子的色目人往来其间,向来往的行人介绍自己手中的商品,殷勤且热切。

钱塘江上的船只更是如同蚂蚁般密集,一眼根本数不清。

大宋景定五年,七月,清晨十分。

太阳升起,吐出曦光,金色的阳光照洒在临安的城墙上,将城墙都给映照的一片金黄。

城门楼上站着几名执勤的禁军,正在打盹。

广州的守城厢军很松懈,临安的禁军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甚至只会更加松懈。

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这里可是临安啊!

临安又是大宋的都城,又有谁能威胁到临安呢?

要知道,就连前些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军大举伐宋,数十万大军南下,兵分四路,分别从川蜀,荆湖,两淮,广南西路等方向进攻大宋。

不照样也没能威胁到临安吗?

甚至蒙哥还被大宋将士毙杀于钓鱼城下,大涨大宋之军心士气。

承平日久之下,这些禁军自然会很松懈。

卯时到了,值守的禁军按照以往的规矩,敲响了铜钟。

沉闷的钟声响起,逐渐传遍了整个临安街巷,随后,临安的城门在一阵嘎吱声中被打开。

一名名百姓站在城门内外望眼欲穿,等待着出城或是进城。

大宋虽然对宵禁执行的不严格了,但城门却也不会大晚上的还开着。

想要进城出城,依旧只能等到天亮。

只是,就在这时候,远处的地平线尽头忽然响起了一阵响亮的马蹄声。

眨眼间,一名骑着快马的驿卒出现在了所有人的视线中。

这名驿卒风尘仆仆的纵马而来,脸上,身上到处都是灰尘,以及汗水流淌冲刷出来的痕迹。

胯下的马匹同样的狼狈,原本柔顺的鬃毛也是被汗水打成了一缕一缕的。

这名驿卒身后的背旗上,赫然标示着八百里加急的字样。

“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

“统统闪开,八百里加急了!”

“……”

守城的禁军见此一幕,也是不敢阻拦,纷纷驱赶拥挤在城门外的百姓躲避八百里加急的快马。

在古代,八百里加急是最高等级的公文急递。

任何敢拦路的,阻碍的,负责传递信息的驿卒可以将其直接格杀,不用承担任何的责任。

是故,压根没人敢阻挡八百里加急的快马。

在临安城门外的一片嘈杂之中,八百里加急的快马一眨眼便冲入了临安城内,所过之处,一片鸡飞狗跳。

一名禁军小卒看着逐渐远去的快马,忍不住吐槽道。

“这是又出什么事了?难不成是北虏有进犯大宋了?”

一旁的一名老兵闻言,却是摇了摇头说道。

“应该不是,看方向,八百里加急是从南边来的,应该不是北虏进犯。”

“但估计也不是什么好事,能用到八百里加急传信,怕又是有什么地方发生有人造反了。”

老兵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

这些年大宋内忧外患并不安稳,对于地方造反这样的事情,他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

朝廷为了对抗北虏,在北边部署了数十上百万的重兵集团,布置了两淮,荆湖,川蜀三条防线。

为了维持住北方防线的开支,朝廷每年都在加税。

税加的多了,地方的平头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会站起来造反。

然后再顺理成章的接受朝廷招安,被编入厢军吃皇粮。

在两宋,之所以农民起义一直不成规模,其实和大宋朝廷对农民军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说白了,也就是积极招安。

你不是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吗?

没关系,只要你接受朝廷招安,造反的事情既往不咎,接下来朝廷安排你进厢军吃皇粮,肯定饿不死。

农民军本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主张,就是因为活不下去才聚在一起造反的。

等到朝廷招安,承诺既往不咎,还让他们吃皇粮,有几个人会死硬到底的?

所以,两宋的农民起义一直不成气候。

两宋之所以能这么玩儿,说白了也就是朝廷能收上税,朝廷有钱,财政健康。

自然有办法安置那些招安的农民军。

而再往后的大明灭亡的原因,与其说是内忧外患,倒不如说是财政崩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