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从长江到戈壁 > 第102章 老屋的伤感

从长江到戈壁 第102章 老屋的伤感

作者:用户小城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28 15:42:40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陈广良去了丹东,跑了两个月也没有办成离休的事。相关部门说已经办好了退休手续不好变更。

他从丹东一人回到空荡荡的老屋, 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是自己和兄妹们小时候相伴在父母左右的身影。

有一次自己调皮,带着弟弟妹妹们拿着砍刀上树掏鸟蛋,从树上往下扔鸟 当时,不小心把砍刀也扔了下去误伤了弟弟。妹妹把流血的弟弟领回了家找母亲,自己吓的藏在麦垛子里直到天黑了也不敢回家。父亲和母亲喊破了嗓子满村庄的找自己。 直到父亲和母亲喊着自己的小名: “大盛子!快回来吧,爹娘不打你。” 自己才从草垛子里钻出来跟着爹和娘回了家。

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可眼前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了,再也听不到父母那亲昵的呼喊声了。

他有些懊悔自己年轻时的任性,如果当初不离开南京,现在一家人应该幸福地生活在那里,爹和娘也能时常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快乐。如果在丹东继续干下去,妻子和孩子也不会到了新疆,如果……可哪有那么多的如果泥。世间根本就没有后悔药。 ?

他已经不怪她们没有听从娘的话重新回到故乡,老家除了这套老房子,还有什么可以给她们的呢?老家已不是当初的老家,妻儿也不是当初的妻儿了。一切已无法回到过去,人只有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怎么会重走老路呢!

三个大的都摸到自己的饭碗了,而且红卫和小燕都是专科学校毕业的,国家分配好了工作。

劲松的未来也是可期的。再看看老家几个叔伯兄弟家的孩子,没有一个上初学来的,仍旧蹲在家门口端着饭碗看着天。想到这里,他又庆幸幸亏走了新疆这步棋。

陈广良他现在纠结老屋要不要卖的问题。

二弟家的孩子都在油田上班,以后不可能回来了。即使回来肯定也是给老人烧把纸就走了,指望他们在这里守着老屋生活是不可能的了。

自己的几个孩子那就更不可能了,就目前的状况看,在新疆的优势明显大于内地。孩子们都不回来,我将来一个人住在这儿有什么意思呢?

陈广良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还是要卖老屋。

姊妹们都不同意买老屋,不同意我也要卖。我是老大,这么多年在家陪伴父母的也是我。

陈广良要卖老屋的消息在庄子里一传出,要来买老屋的人还不少。吵吵最凶的是后院的叔伯兄弟,就是二奶奶家的儿子。他想要但又不想出钱,他把价钱压得很低,放出话去不许别人来买。

后来,陈广良把老屋以两千元的价格卖给了外姓人史黄文。

卖完老屋,陈广良背起行囊,回了新疆。

春节前,陈广良回到了小王坎村。

陈广良一进村就遇到了海丽其汗书记,书记穿了一身漂亮的爱丽丝裙子。等陈广良走近了,海力其汗书记说:“哎!陈广良,你好的吗?你怎么老爱回老家?老婆孩子不想要了吗?”

陈广良笑了笑没有说什么,书记又说:“快回去把东西放下,帮老婆干活去,你这个男人一点点不好。”

陈广良又笑了笑,他说:“海丽其汗书记!现在地都分到户了,你是不是就没有事干了?”

“我没事干了?我现在管你们这里。”海丽其汗书记用手指着头部说。

陈广良拿钥匙开开门放下提包,从水缸里舀一瓢水洗把脸,出门往小笼包子店走去。

沈盛树赶着驴车拉土从地里回来恰好遇见陈广良,沈盛树赶紧从驴车上跳下来,热情地伸出右手和陈广良握手, 问:“刚回来吗?老家怎么样?比先前好过了吗?” ? ?

陈广良说:“老家现在除了不缺吃的了,其它都还和以前一样。”

仝兰芝正往蒸笼里摆放包子,梅子热情地招呼陈广良:“叔叔!你回来了?来一笼包子吧,店里还有啤酒呢,你来一瓶吗?”

陈广良肚子早就“咕咕”乱叫了,他抓个包子蘸着油泼辣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仝兰芝转身揉面时看到了陈广良,“事情办的怎么样?”

陈广良摆摆手说:“刚开始那会办就好了,现在要想把退休换成离休,要诸多部门审批,得等个半年一年的时间。我怕耽误了春耕就回来了。”

仝兰芝让梅子去揉面,她坐在陈广良对面,给自己倒了一碗水,说:“本就不该去,以前没有那几个退休金,不也过来了?不要计较那么多。一天多买几笼包子不就有了?

陈广良说着丹东申请办理离休事宜时,嘴里骂骂唧唧的一肚子牢骚。 ? ?

仝兰芝对丈夫说:“你总共才给丹东那边的单位干半年的事,现在单位能每月给你发工资就不错了,不要自寻不开心啦。”

“大妈!面我揉好了,我擀你包啊,炉子里的火正旺呢。”梅子高声喊道。

仝兰芝起身和梅子一起忙去了。

陈广良问仝兰芝:“红卫中专该毕业了吧?”

仝兰芝说:“都工作几个月了?”

“分到哪里了?”

“在克拉玛依油田,你儿子如今也是石油工人了。”

晚上休息时,陈广良小心地告诉妻子,他把老屋卖了。

仝兰芝吃惊地翻身起来说:“老屋怎么能卖呢?”

陈广良不服气地说:“你说下一代谁还会回去?”

“就算不回去,也不能卖呀?老屋承载着家里几代人的记忆,你和他二叔,几个姑姑都商量了吗

陈广良急眼了,他说:“我要和谁商量?我是老大。她们几个谁敢在我跟前说什么?爹和娘晚年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他们都在哪呢?”

仝兰芝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的一夜没睡。想着不管以后回不回去,留在老屋也是个念想呀。这以后再回去婆家就没地方去了!

公公婆婆辛苦操劳一辈子,五个儿女长大后,纷纷离家在外打拼。儿女走多远,家中父母的心就跟多远。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

如今,年迈的公公婆婆都逝去了,那个家就没了。现在连老屋也没了。

仝兰芝越想越伤心。她想起刚过门那会,虽说家中困难,但一家人在一起仍是那么开心。和婆婆在一起推磨、摊煎饼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公公去世后,婆婆希望她能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去生活,自己没有同意,婆婆应该早已原谅自己了吧?

自从陈广良自做主张从南京离开跑到丹东,到后来进疆这二十多年,孩子们在这里扎了根。如果再撇家舍业的回去从头再来,确实是折腾不起。

婆婆在天有灵,应该能理解儿媳的苦衷的。

从六八年第二次进疆到现在,已过去二十年了。这期间因为多种原因很少回过老家;还是孩子外婆去世时匆匆忙忙回去看过公公婆婆。仝兰芝心里觉得有些对不住老人,庆幸的是这么多年陈广良一直在家陪伴着公婆。公公婆婆生病时和最后的时光,也是陈广良在跟前日日陪伴着尽孝。她和丈夫一个抚养儿女,一个赡养父母;想到这,她内心有了些许的一点点安慰。

天高地远,山高水隔,对父母纵有诸多遗憾,已都成为了不可能实现的心愿。

唉!人这一辈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斗转星移,好多事都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仝兰芝欣慰的是,在新疆的这些年,全家人团结起来与命运抗争,生活已渐渐地向好发展。

随着石油大军的到来,戈壁上处处矗立着钻井架和磕头机,吐哈油田的生产基地在火车站南边的一片戈壁滩上,正热火朝天的建设着。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新疆戈壁,只要敢于折腾,生活会越来越好。

劲松说着梦话,把盖在身上的被单蹬掉了。 仝兰芝从纷乱的思绪中回到现实,帮劲松盖好被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