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从长江到戈壁 > 第43章 蒙怨

从长江到戈壁 第43章 蒙怨

作者:用户小城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28 15:42:40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火车停靠在丹东车站。

仝兰芝一路打听着来到丹东一建公司,找到一建公司相关负责人。负责人又吩咐其他人员,把仝兰芝带到了陈广良住的医院。

当仝兰芝看到躺在病床上消瘦虚弱的丈夫时,忍不住鼻子一酸哭出了声。

见到妻子,陈广良躺在病床上伸手抓住仝兰芝的手久久不愿松手。

仝兰芝着急地从头看到脚,关切地问:“你这是得的什么病?好好的怎么就病了呢?”说着说着,她又哭了起来。

陈广良低声说:“开始就是肚子一阵一阵疼,一会一会儿上厕所,后来就发高烧,拉出来的都是脓和血。”

仝兰芝责怪丈夫道:“你是不是吃什么脏东西了?经常跟你说讲卫生,你总是不当回事。你吃饭了吗?俺出去给你买去。你先喝点热水吧。” 仝兰芝拿过暖瓶给丈夫倒碗开水。

仝兰芝拿起饭盒到医院外面的小饭馆里,买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她特意让掌柜的在面里加了个鸡蛋。

陈广良坐起身吃着面,享受着妻子关爱的目光。

“三十六床!发药了。”护士推着小车进来。

仝兰芝接过药,问:“医生!三十六床是什么病?”

护士瞟了一眼干净利落的仝兰芝,说:“中毒性箘痢。”

“还要多久能治好?很严重吗?”仝兰芝又问。

“你是三十六床家属吧?你去问问主治医生吧。” 护士不耐烦地说,“三十七床!拿药了。”

仝兰芝帮助丈夫把药喝了下去。

她拉开床头柜抽屉,看到半个金黄色的玉米面饼,心疼又带有一些责怪的语气说:“不说到了这里能天天吃白面馒头的吗?怎么就吃这个?”

她扶起丈夫靠在床头,打来热水给陈广良擦脸,忍不住叨叨着:“怎么弄成这个样子的?你在朝鲜那么艰苦、危险,也没见你这样。”

主治医生领着一群同行进来。

他走到陈广良病床前,亲切地问:“怎么样?今天好些了吗?”

陈广良看着医生说:“俺感觉好些了,谢谢你救了俺的命。”

“哈哈,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 主治医生笑着说。

妻子不解地看着丈夫,又看了一下医生。主治医生开口向一起进来的同行们说:“当时,从劳动教导队送来的中毒性菌痢患者,共有二十多个人,属三十六床病情最重,当时还发了病危通知书。最后通过救治,逐渐好转的只有两三个人,其中就有三十六床。同样的病,用同样的药,那些病情不太重的确都抬出去了。而三十六床虽说病情最重,却反而好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主治医生看着同行,大家都摇头表示不解。

主治医师接着说:“是三十六床这位病人,从不亏欠自己的嘴巴。他不论发多高的烧,不分饭菜的好坏,他都能把它吃下去。而那些抬出去的人,发了烧以后不张嘴吃饭,在腹中无食和细菌的双重打压下,身体就彻底的夸了。所以我说三十六床是自己救了自己。这也说明了病是七分养三分治的这个道理。”

主治医生说完领着一群人出去了。

仝兰芝从主治医生的口中,听到劳动教导队几个字,她诧异的看着丈夫,问:“什么劳动教导队?刚才医生说你是从劳动教导队送过来的,什么意思?” 仝兰芝一时懵圈了。

陈广良正一肚子冤屈无处诉呢,他躺到床上,给妻子详细地说了半年多来,在东北的遭遇。

陈广良到一建二分公司当副队长后,他虚心向队长请教,向队里的工人同志学习,累活苦活抢着干。二分公司施工的进度居其它几个分公司的前列,年底总结大会上公司领导还点名表扬了他所在的公司。

春节过后原二分公司队长,调到总公司去了,陈广良升为二分公司队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他就带领工友们掀起了你追我赶的生产建设热潮。第二把火就是解决工人的家庭实际困难,两地分居的夫妻设法让他们团圆;第三把火就是针对有经济困难的,陈广良出头去找上级领导,想方设法给予酌情补助。工友们心里自然很感激,纷纷撸起袖子投入到了热火朝天工作当中。

高强度的劳动,每月二十九斤定量口粮,虽说比全国其他地区的标准高了好多。但是,高强度的劳动,工人们不到饭点肚子就跑起了火车。几年的饥荒,人们肚子里没有一点油水,饭量都特别大。

有一天,工友张大柱他家属,和公司办公室主任胡百行的家属,一起拿粮本去买口粮。她无意间看到他们家大人都是每人每月三十二斤口粮。

建筑工人们每天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的高强度的体力付出 ,口粮却比做行政工作的人员少?这个发现在工友们中间传开了,大家愤愤不平。

陈广良特意召集工友们开了一个会,会上他希望大家不要轻信不利于团结的流言,还是要积极的做好本职工作,不要影响工程进度。

后来,陈广良从多个方面暗暗地探听调查,证实公司里确有此事。行政办公室人员口粮确实高于一线出体力的劳动群体。

国家明文规定,工作在一线的体力劳动者,每月口粮标准高于行政人员三斤。可在一建公司里却是是相反的!

陈广良在一次座谈会上,就这个问题给领导们提了几条意见。

公司孙书记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通过深入调查核实后,批评并处分了胡百行等有关负责人,立刻落实了工友们应有的福利待遇。

好景不长,在一天夜里,大家在宿舍里睡得正香,一辆小车开到二分公司宿舍门外。下来几个人,大呼小叫地叫出陈广良,说是领导有事找他。

陈广良就这样跟着那几个人上了车。

其实根本不是有领导找他,而是被某些人打击报复,戴上了莫须有的右派分子的帽子。

陈广良上车后着急地问:“有什么紧急情况吗?” 车上人并不说话,而是直接把陈广良送到丹东市劳动教导队。

劳动教导队里,生活设施差不说,伙食标准也非常的低。卫生状况差的就更不用说了,到了劳动教导队时间不久,就出现集体感染中毒性菌痢的事件。二十几个人抢茅坑都抢不过来。身体虚弱又吃不进去东西的,频繁的拉了几天后就彻底的躺下了,甚至丢了性命。

发烧、血便使人浑身无力,没有食欲。陈光良每天咬牙强行吞下粗茶淡饭。他告诉自己不能把命丢在这里,家里还有妻儿老小呢。

他不停地写申诉状交给管教,但每次都被管教训斥道:“右派分子,还想翻案。” 随手将诉状材料丢置一边不予理会。

同时感染箘痢的工友,每天都有被抬了出去的。劳动教导队的领导这才紧张起来,将剩下的二十几个人,转到了丹东市二院接受治疗。

陈广良转到二院躺在病床上,看到随来的管教和以前的管教有些不一样,并不对他们吆五喝六的。他试探着托他递交上自己的申诉材料,这位善良的管教将诉状立刻交给了劳动教导队的李队长。

李队长仔细地看了陈光良的诉状,来到陈广良病床前,说:“你这明显是被某些人打击报复了。为工友的应得利益给领导提了几条意见,算什么罪名呢?你说你这个右派当的冤不冤?就你这身份,解放军 ,志愿军,可以说是老革命了,竟然也有人对你下黑手,还因为这个病差点丢了性命。

把你家人地址给我,我替你给她以一建公司的名义发个电报。让你妻子来拿上你的诉状往上告,向上反应,为您喊冤。我不信没有公理。回头我再把你的申诉转给一建公司孙书记一份。”

听了陈广良的遭遇,仝兰芝握着丈夫的手攥的更紧了,她摇着头说:“你真是本性难改。”

以后的几天,仝兰芝拿上丈夫写的申诉状,先找到教导队的李队长。在李队长的指点下, 仝兰芝来到丹东一建总公司,找到公司党委孙书记。

孙书记收下诉状,让仝兰芝在医院好好照顾陈广良,等他的消息。

十多天以后,陈广良的身体在医护人员和妻子的细心照料下,渐渐的基本恢复了正常。

一天早上,仝兰芝正在照顾丈夫吃早饭。

丹东一建公司领导派人提着水果来到陈广良病床前,转达了公司诚挚的慰问。并正式地宣读了关于撤销对陈广良同志右派分子的错误的处理决定,从即日起,恢复陈广良同志的名誉,恢复原职。特别还提到分配给陈广良同志一套住房,欢迎把家属也调来丹东,夫妻二人一起建设边疆。

陈广良听来人宣读完毕,如释重负地出了口气,面无表情的凝视着病房的一角,并没有表现出人们期待看到的那种欣喜若狂。

为打破僵局,仝兰芝面带笑容地向公司领导和来人表示了感谢,冤情得到昭雪,是当下最大的好事。

陈广良闷声怼妻子说:“本来就是胡百行他们不对,事情败露后打击报复我,把我偷偷地送进劳动教导队,害的我差点命都丢了,谢什么谢?”

那两个人看陈广良还满腹怨气,难为地手在胸前搓来搓去,抱歉地安慰着陈广良。

仝兰芝送他们离开病房时,不好意思地对那两个人说:“俺们家那人不是冲你们的,还请你们多多谅解。”

那两个人说:“大姐,我们能理解,陈队长受了冤屈,遭了那么大罪,放到谁身上都气不过。”

陈广良恢复名誉后心情一下敞亮了,浑身都感觉到了轻松,并很快办理了出院手续。

出院后,他与仝兰芝来到教饭队找到李队长,深深地表达了感谢之情。

李队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说:“一建的上层领导还是能主持公道的,特别是孙书记,还给你争取了一套住房,回到单位后好好干,二分公司的弟兄都还等着你呢。记住,轻易不要得罪小人。”

陈广良却愤愤地说:“那个伤心之地我是不会再回去了。”

不论好心的李队长如何劝阻,也不顾妻子的苦苦劝说,陈广良绝然地拉着妻子来到丹东火车站,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陈广良就这样,把复转军人证、档案一起永远地留在了丹东一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