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从长江到戈壁 > 第77章 农民兄弟装卸队

从长江到戈壁 第77章 农民兄弟装卸队

作者:用户小城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28 15:42:40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陈秀菊走后的当天晚上,陈广良和仝兰芝先来到沈盛树家里。

陈广良把火车站货场要成立货运装卸队的事告诉了会计沈盛树,诱人的工钱令沈盛树两口子 瞪圆了眼睛。眼下要紧的是要尽快取得海丽其汗书记和绕子队长的同意和支持。接着陈广良和沈盛树连夜去了海丽其汗书记和队长的家。

第二天,绕子队长和海丽其汗书为此召集生产队干部开会。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事儿,决定抽调十个身强力壮的社员组成一个装卸队。

为防止夜长梦多,当日陈广良和沈盛树坐上尤家娃赶的马车到了火车站。

陈广良先找到二妹,由陈秀菊带着去见到了火车站货场主任,顺利的签下了合作合同,沈盛树在合同上郑重的盖上了小王坎村的印章。

临走时,火车站货场主任叮嘱道:“一定要给来这里上班的农民兄弟说,在这里上班不比在家,日出而耕日落而归。这里只要有货物、有车皮,不管白天夜里随时都要工作,火车到达和发车可是有时间的哦。”

陈秀菊告诉火车站货场主任:“这个你放心,我哥当了十几年的兵,有组织纪律性呢。”

沈盛树也说:“我们生产队队长也说了,让陈广良担任装卸队的队长呢。”

回家的路上,靠近火车站这半截路上的积雪很深,白茫茫的一片。因为是下坡,马儿不用催促跑的很欢。

车辙碾过的道路犹如两条褐色丝带飘落在白茫茫的戈壁之上,这条褐色的丝带向前快速移动着。

陈广良与沈盛树、尤家娃围坐在马车上,裹紧身上的棉衣,大声地地磋商着装卸队的事。

接下来的几天,陈广良家里总是人来人往,都想和陈广良套套近乎,只为能加入装卸队。陈广良一遍一遍地给乡亲们解释:决定权在队长那里,找我没用。

队部很快确定了装卸队成员的名单,榜上有名的社员很快打包好行李,带上队里给买的做饭用的锅碗瓢盆,坐上依明开的拖拉机,不到中午就抵达火车站货场。

住所是临时搭建的帆布帐篷,大家搬来货场里废弃的木板,铺到地上拼了一个大通铺。

陈广良在火车站货运主任的指引下,带领沙纪建和老马搬来一个大油桶,简单改装成炉子放到帐篷的中间位置,又到货场上的煤场推来两推车煤,大家七手八脚的生好炉子,帐篷里立刻暖和起来。

下午,货运主任就给装卸队下达了工作任务。

从一节停靠在高高的路基上的车皮里,往货场的场地上搬运物资。

因铁路路基很高,车皮的门距离地面有三米多高。陈广良上次见过家属队搭跳板卸货的场景,他找来两块三十公分宽的长木板,一头搭在车门上,一头顺着路基连接着地面。 沿着这两条跳板,一边上一边扛着货物下,一车皮的货物不多会儿便卸完了。

火车站货运主任满意地称赞道:“还是你们厉害,要是让先前的家属队干,怎么也得一上午的时间才行。”

最难装车的是压缩打包好的巨大棉花包,一个棉花包净重220公斤,一般人可真的是背不起来,两个人抬着走又不方便上跳板。

陈广良弯下腰两手支撑着膝盖,旁边两个人抬起棉包放到陈广良脊背上,陈广良两手抠紧棉花包的边,迈着碎步踏上跳板,一步一步向上攀,跳板一起一落的颤悠着。老马和其他几个人看陈广良成功的把笨重的棉包扛上了车皮,纷纷效仿起来。

这样只几个回合后,凛冽寒风中每个人的额头上都冒着汗。

身体单薄的沙纪建背起棉花包没走几步就被压得趴在了地上。

一天下来,大家拼尽全力装了两个车皮的棉花包。

晚上回到帐篷吃过晚饭,沙纪建和几个队员围坐在火炉旁七嘴八舌的说:“这棉包也太重了,要是有机器就好了。”

老马看了看火炉旁边的几个人,不屑地说:“怎么样?不行了吧?自个身板不行还怪棉包重。要是有机器,这份儿挣现钱的好事,还轮得上你我?”

沙纪建不服气地说:“老马!我要是能像你一样一顿饭吃两大碗搅团,我肯定不会趴下。”

老马提高嗓门说:“谁也没挡着你,有本事你也吃两碗啊。”

“你……”沙纪建急了。

货场给每个人的工酬是只要出工每人每天两块钱,一块钱交给生产队,那一块钱归个人所有。

开工以后没几天,干的多的人便找陈广良提意见,领头的是老马。

老马说:“陈广良!大家有这么个意见,那几个干的少的要把工钱匀点给干的多的,要不然大家就会跟着一起磨洋工。”

陈广良想了想说:“这样不好吧?不是讲互相帮助吗?那几个人他也不是磨洋工,他们是体力不够。”

老马瞪着眼睛说:“没有那个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互相帮助,不是这样帮的。他们真有困难,我们帮他还有个人情。这个忙算怎么回事儿?”

陈广良安慰老马说:“你先别着急,我想想看,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陈广良在工地休息时找沙纪建聊天,把老马一些人的意见小心地告诉了沙纪建,谁想沙纪建当时就急了,高声地说:“那他还多吃多占呢,大家的口粮是放在一起的,他吃的比谁都多,这个账怎么算?”

陈广良连忙安抚着沙纪建说:“大家出门在外,不要计较那么多。”

“老陈哥!是他先计较的。”沙纪建不服气地说。

不曾想的是,接下来的那几天的活,都和棉花包有关。不是从汽车上卸棉花包,就是往火车车皮上背棉花包。

沙纪建和那两个体力不支的人,只能两个人一组抬起棉花包,放到背棉包的人背上。即使有时他拼尽全力背起棉花包,也蹬不上跳板。最后,沙纪建和另外两个人只好打起退堂鼓,准备回家。

陈广良帮沙纪建几个人扛着行李往火车站站前广场走,在邮局拐弯儿处的南墙黑板上, 新写的电影海报《英雄儿女》,陈广良说:“沙纪建,你看今天晚上火车站有电影呢,《英雄儿女》,要不看完电影明天再回吧?”

沙纪建回头看了一眼电影海报,犹豫了片刻说:“不用了,要不了几天就轮到公社了。快过年了,回去还能做不少事儿呢。”

几个人来到站前广场,巧遇关祥飞开着班车在站前广场等待旅客上车。

分别了几个月的好友,一见面高兴地交换着彼此的近况 。县城到火车站的班车是不走火箭公社的,关祥飞破例拉上了沙纪建几个人。他让沙纪建给刘光华带个口信,说他过年期间只有初二那天才能回家休息一天。临别陈广良嘱咐沙纪建:“你到了家,先到队长家去一下,看再挑几个身强力壮的人上来。”

“老陈哥,说实话我不想回去,眼看要到手的钱没福气挣,我这身板儿也太不争气了。”沙纪建沮丧的说。

陈光良安慰着沙纪建,说:“你回到生产队也不耽误你挣工分,在哪都能挣口饭吃。别为难自己了。有我们每月给队里交的钱,今年队里的工值肯定比去年高。”

“你这么说,我心里就舒服多了。”沙纪建说。

临近春节的前几天,缝纫组里的几个人越发忙起。刘光华在地里没有活时,会经常过来帮着缝缝扣眼,钉钉钮扣什么的。

今年做的棉大衣的都是活里活面的,这样方便清洗,但是这种棉大衣做起来特别费功夫。

有些新媳妇的花棉袄,仝兰芝也设计成活里活面的。以往都是棉衣做好后,另外再做一个罩衣就行了。

仝兰芝白天要接来送往,时间都被碎片化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一盏煤油灯陪伴仝兰芝一亮就是一宿。

小芳和小萌在家按照妈妈的吩咐:有钱没钱都要干干净净过年。

她俩把炕上的被子,床单,窗帘,炕四周的围布,能洗的全都拿下来洗了。小燕的任务是带好弟弟。几个孩子有空的时候也会坐在桌子旁边帮着妈妈锁扣眼、钉扣子、撬裤子边。

又是一个不眠夜,仝兰芝熄灭了煤油灯,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腰身,拉开昨晚封好的炉门,用炉钩子透了透,再添上煤块。推开水缸盖子,加满一壶水放到炉子上。

“小芳!起来了。今天腊月二十九了,起来吃过饭你去担完水时,顺便到公社门市部买两斤红小豆,倒到盆里泡个把小时,再用小火煮出来,千万别煮糊了。小萌也起来吧,今天去妈妈那里帮着洗洗弄弄。”仝兰芝说完合衣 躺下,“我睡上半个小时。”

小芳起来后,先到屋后往驴和羊圈里撂了一把草。她洗把脸,把已经烧开了的水灌到暖瓶里,把锅搭到火炉上溜几块饼吃了几口,然后她挑起水桶,拿上妈妈放在桌子上的零钱,脖子上加了条围巾,顶着寒风出门了。

小芳把水桶先摆放在水渠旁一户人家的墙边,向西走不远就是公社门市部。

门市部柜台外已经围满了顾客,小芳匆忙买好红小豆,回到水渠旁小心翼翼地提好水,担起来颤悠悠的往家走。

“小芳!小芳!”

小芳听到身后有人喊她,放下水桶转过身,见王婉露紧跑几步追上来。

“你不是放假回去过年了吗?怎么又回来了?”小芳惊喜地问。

“是我妈妈要来的,她说什么也要见见仝姨。刚好今天她调休。” 王婉露说罢,回头喊:“妈!你快点。”

一个面容清秀梳着短发,身穿紫色棉袄面带微笑的四十岁上下的妇女走过来,王婉露拉着妈妈的手说:“妈!这就是小芳。”

王婉露妈妈打量着小芳,心里边暗暗地想:这个农村丫头,虽然穿着劳动布做的衣服,花布条扎的小辫,也遮挡不住身上的灵气。看着就让人喜欢。

小芳不相信地问:“大妈,你真的是专门来俺家的吗?”

王婉露妈妈说:“没错,快带路吧。”

仝兰芝刚才躺下没多会,就有人来拿新衣服。取衣服的人穿上新衣试了一下,满意地放下五毛钱走了。仝兰芝看看案上只剩下几块自家孩子的布料了,再不抓紧做,怕是耽误了孩子大年初一穿呢。

仝兰芝拖着疲惫的身体又坐到缝纫机前,还没有忙几下子,就听到芳芳的大叫声。

“妈!妈!家里来客人了。”小芳担着水走在前面,刚进院子门就扯着嗓子喊起来。

仝兰芝闻声撂下手里的活,拉开门。

仝兰芝开门见是王婉露,她关切地问: “孩子!明天都年三十了,你怎么又回来了?” 仝兰芝注意到王婉露身后气质不一般的女人,“这位大姐是……”

“我就是你丫头口中的那个客人。”王婉露妈妈幽默地说。

“仝姨!这是我妈妈。嘻嘻。”王小娜在一旁补充道。

“快请进来,外面冷呢,黄医生!今天真是贵客临门呀。”仝兰芝笑着热情的把客人让进里屋,在炕边铺了块干净的花布,拉着王婉露妈妈的手让其坐在炕沿的花布上。

仝兰芝早就听王婉露说过,她的妈妈以前是县医院的妇科医生。

仝兰芝拿起桌上一个杯子,里外洗了一遍,倒上开水双手递给黄医生:“黄医生!喝口热水,暖和暖和,您今天怎么有空到乡下来?”

黄医生接过水杯,说:“我现在可不是什么医生了,是头上有帽子的人。今天我特意来向你表示感谢的,真的,我们两口子在单位是靠边儿站的人,许多人对我们一家人都避之不及。在这种时候,你给予王婉露的帮助,让我倍感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可贵。我从心里非常感谢你对王婉露的关心和照顾。”

仝兰芝笑着说:“嗨!我都被你说的不好意思了,我也没做什么事儿呢。有啥好谢的?什么靠边站不靠边站的,俺觉得你们都是好人、能人。”

黄医生站起来说:“王婉露插队到小王坎儿村,能遇到你们一家人是她的福气。也因为孩子我能认识你,是我们姊妹的缘分。”

仝兰芝说:“光顾着说话了,一大早赶车肯定还没吃早饭吧?你坐着,我去给你弄点吃的。”

黄医生拦住仝兰芝说:“咱们姊妹刚见面,你不要那么客气,我也不和你客气。早上你们吃啥我们就吃啥。让王婉露帮着小芳一起做,我们姐俩抓紧时间在一起说说话。回头我们还要跟班车回去。”

黄医生抬手看看腕上的手表,说:“我们家这种情况,你不怕惹上一身骚,我就想你肯定不是一般的人,就这说什么我都要来拜见一下你,”

两个刚认识的姐妹坐在炕头,你一句我一句聊的好热闹,不时的两个人还对着哈哈大笑。

临别,黄医生把一包白砂糖,一块五花肉放到桌子上。仝兰芝按住推辞不收,黄医生佯装生气地说:“这可是我拿两个月的糖票和肉票才买到的,你不稀罕?”

仝兰芝松开手说:“就是因为太稀罕了呢。”

黄医生说:“那就不要推辞了,明天就年三十了,好好做顿团圆饭给孩子们吃。”

送走了黄医生和王婉露,仝兰芝回到家吩咐小芳和小燕:“你俩用一个大筐子装几颗白菜和萝卜,到坎儿井明渠那里洗洗。我一会抽空来发一盆面,白天抓紧时间把你们三个的新衣服做好,晚上蒸过年的包子,炸萝卜丸子。”

“妈!缝纫组的其他人怎么不来帮忙了?”小燕看妈妈太累了。

仝兰芝端着面盆说:“明天都除夕了,谁还来上班?”

小燕嘟着嘴说:“我们都忙,那小弟干什么呢?”

仝兰芝说:“他只负责吃,不找事儿就行了。

小燕又说:“我们同学家里,他们过年的馓子都炸好了,可香了。”

仝兰芝说:“你看到王婉露妈妈拿来的肉了吗?我们过年有红烧肉吃了,比他们的馓子好吃多了,爸爸明天回来一定还会带好吃的回来呢。”

鸡叫了头遍,仝兰芝终于把三个孩子的新衣做好了,她伸了伸懒腰,拿脸盆打来凉水洗把脸,瞬间清醒了许多。

她装满一盆白面,倒入泡发好的面头,和成面团放到炕头焐上被子。她已经连续十几天没有好好睡觉了,天亮就是年三十了,家里什么吃食都还没有做,孩子们早就羡慕别人家的白面馒头了。

她实在太困,和衣躺在炕头。 “砰砰!砰砰!” ,几声爆竹声惊醒了仝兰芝,她翻身起来看天已大亮了。

她来到刘光华老师家,说:“刘老师!今年的除夕团圆饭我们两家一起吃吧。建国他爸爸是不是带信回来说,初二才能回来休息一天?越过年客运站越忙。”

刘光华干脆地说:“管呢!过年人多在一起热闹。下傍晚我就过去和你一起忙饭。”

临近中午,仝兰芝已经把豆包、菜包蒸好了。她让小萌给妈妈一样送了十个过去。接着她烧一锅水,丢几片肉,放些大白菜帮子,再往锅里放把粉条。

一会儿,小萌回来了。她告诉仝妈妈:“今天晚上,妈妈和弟弟妹妹要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呢。”

“你爸爸不在家,咱们两家一起过除夕热闹。来!吃豆包了。”仝兰芝和孩子们坐在火炉旁边的小方桌周围,喝着菜汤吃着豆包。

红卫抬头看着妈妈说:“妈妈!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过年就有肉肉吃。”

仝兰芝拍了拍红卫的头,说:“想得美!哪有那么多肉票?”

小燕吃了几口不吃了,捂着肚子趴在炕上。

仝兰芝问:“小燕!一个包子还没吃完,怎么不吃了?”

“妈妈!我肚子不舒服。”小燕说。

“你这孩子,粗茶淡饭的时候你还没事儿,只要有一点好吃的你就生病。”仝兰芝无奈地说,“快去吃几片食母生,今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饭还有红烧肉呢。”

外面爆竹声越来越密集了,刘光华领着建国,建设,小香过来了。

刘光华和仝兰芝在揉着馒头剂子,一会馒头就上的蒸屉。

天擦黑的时候,陈广良和他的队友们一路风尘地回到家。

红卫第一个迎上来:“爸爸!”

陈广良高兴地抱起儿子,在红卫的小脸上亲了一下,“想爸爸了嘛?”

正在从锅里往外拾馒头的仝兰芝瞅了一眼丈夫,说:“这才干几天,就又黑又瘦的。快洗把脸,先吃口包子,这锅馒头拾好了就炒菜。来新疆这么多年,今年的年夜饭是最丰盛的。”

刘光华系着围裙放下手里的刀,过来也打量着陈广良,说:“你去火车站没有一个月,真的比在家时黑了瘦了。”

“都是体力活,货场上风又大。”陈广良笑着说罢,把红卫从怀里放下来。

红卫直奔爸爸的提包跑去。

“爸爸!这是什么?”红卫从陈广良的包里掏出来个砖头大小的盒子。

陈广良拿过来说:“这是收音机,来!爸爸打开给你听。”

“哪来的钱买这东西?”仝兰芝也好奇地 问。

“二妹家的,旧了。她送我的。”陈广良说。

? 年夜饭上,除了老三样:炒白菜,土豆,萝卜,就属那一碗红烧肉最诱人。仝兰芝端上来最后一盘洋葱炒鸡蛋,总共六大碗菜:“年夜饭上桌了,当哥哥姐姐的,带弟弟妹妹去放鞭炮了。”

建国把一百响的鞭炮挂在一根木棍上,建设点燃了鞭炮的引线。几个女孩子早吓得堵着耳朵躲进了屋里。

红烧肉一人两筷子就见了底,孩子们抹着油乎乎的嘴大口吃着白馒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